|
編修2000年電子版族譜序(二) 司馬遷修史記,是世界上第一部編年史,文史並茂,成為絕世之作.後人尊稱他為〔太史公〕,受世人敬仰.馬來西亞沙巴州楊氏族人故復初公於公元1977年編纂〔廣東省龍川縣雅寄村楊氏族譜〕,即1977年族譜,雖不能稱為不朽之作,但卻开創沙巴州華人以血緣地緣及輩份尊卑,以橫面及縱面方式涵蓋各種資料,編纂成冊,成為〔有系統而完整的族譜〕 之先河.其功至偉,令人欽佩. 早在1953年,己故家先生紫峰曾編纂本州第一部〔廣東省龍川縣雅寄村楊氏族譜〕,惜當時適值二戰後不久,交通不便,資訊困難,物資缺乏, 我族人數尚稀,且散居全州各地,一切因陋就簡,該族譜雖己面世,諒閱讀過或擁有者不多,實屬憾事.如今事隔數十年.兩位曾為 "楊氏族譜" 立下汗馬功勞之賢哲,功成身退,榮登極樂,緬懷先賢遺風,能不令人欷歔. 考族人最早於十九世紀未叶由祖藉廣東省龍川縣雅寄村經香港渡洋抵達沙巴州(時為英屬北婆羅洲),最先在古達落腳,然後分別向山打根,斗湖,亞庇,丹南等地定居.所至處披荊斬棘,胼手胝足,墾荒成園,生活艱苦,自不待言.但因能勤儉自持,卒能立足於新世界.他們是開發本州的先軀,功不可沒. 凡是先抵達本州先賢,對於後來乡親,因身無長物,人地生疏,語言不通,故一律善為招待,安排工作,自此以後,族人南渡墾荒者,洛驛不絕,成為本州最大的血緣族群和墾荒隊. 隨著日月推移,時代變遷,族人的勤儉克苦精神得到了巨大回饋, 生活有了極大變化,首先是人數的激增:由當初的百數十人,經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已增至數千人;族人的生活素質,尤其表現在衣食住行的層面上,日益改善;生活方式亦逐漸脫離了農耕社會,步入繁複進步的科技工商社會,各行各業,皆有族人參與,且其中不乏佼佼者.多數子弟皆有機會受到教育,而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與時俱增.成為社會一股不可缺少的建設力量. 為了進一步改進生活和追求更高的理想,族人不停地開拓發展空間:除了迁移在州內各地發展外, 也伸展至州外如西馬各州.廿世紀後期,更有族人子弟負笈美國和澳洲等地.有者學成後,留在當地定居發展,使本州成為族人新一波移民的橋頭堡.不過,多數族人已經把馬來西亞當著自己的永久故鄉,成家立業,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 族人雖然各飛東西追求更美好的明天,但是我們体內流著同一祖先的血液,血液中融有共同的五千年文化,所以我們仍然心手相連,守望相助,互相激勵,族情盎然;克苦耐劳,勤儉自持,發奮向上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成為具有高度競爭力的族群的主因. 並能成功地在寞生的新天地中發芽丶開花丶結果. 經過一個世紀的生聚教訓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同時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族人原有的价值觀和人生觀有著廣泛性的改變:族人更能適應高科技和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可是,我們發現,族人原有純樸敦厚的乡情,五千年的文化精華,有了顯著 的淡化.這种現象在年青的一代尤為顯著. 是的,隨著時代的演進,我們有必要具有更深遠的視野,調整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適應新的挑戰;但是我們也有必要繼續保有丶甚至加強我們原有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純樸敦厚的族情--它不但是我們的根,也是促成今天〔大中華圏〕內的華人昂首挺胸的動力, 也因此而受到舉世的認同和崇敬.故我們不應淡化我們的強項,相反的,我們應加強我們的在這方面的优勢. 事實上,高瞻遠望的族人已經在這方面不停地作出努力:例如參與華社大家庭共同發揚華教工作,希望所有的華人兒童都能受到基本的傳統教育;其次是為南渡的族人編纂族譜,希望與祖藉乡親所編纂的族譜接軌. 族譜就是我族的历史.一個失去历史的民族,無異於失去記 憶和方向的旅遊者,因此也會喪失競爭力和生存力.華人是極重視历史的民族,而且也是地球上唯一沒有遭遇過历史中斷的民族,所以能夠在全球每個角落成功的生存. 因此,我楊氏族譜對於族人的作用,與历史對於一個民族的功能有相等的重要性.職此,本人謹吁請族人,以嚴謹之態度對族譜之修繕工作,不容有任何疏忽. 1977年族譜面世已經三十多年,族人面貌變遷很大:很多年長者已走完人生歷程,也有很多新生代湧現,倔強而驕傲地開枝散葉.所以,現有的族譜內容已經顯得不完整:接近1977年前和1977年後出生的新一代族人都沒有載入其中;而已經載入者,經過 三十多年的滄桑,變數很大,有必要加以更新. 本人執掌楊氏福利會期間,遵循會章及議決案,全心以赴,力欲完成兩大計劃:其一是重建丹南分會會所; 其二修訂第三部族譜以便啣接 1977年族譜.第一計劃經在族人同心合力下己經完成,目前租賃給丹南水務,租金收入穩定,對本會財政收入,無異注入了強心濟.至於修訂第三部族譜的計劃,則難度較大,因工程浩大,收集資料及編修內容,需時較多,因此,時至今日,第三部族譜才珊珊來遲. 復初公哲嗣北煌家先生學養深,文筆佳,宏觀論政,保貶時弊,起暮鼓晨鐘之效:記事敘文,小品文等亦有夢筆生花之妙.公元2000年,毅然允諾以其個人之能力,繼承其父親故復初公修訂1977年版族譜之遺志.至此,我才放下心頭大石,知道第三部族譜,即今天面世的2000版譜族,指日可待. 北煌家先生修訂2000年族譜有兩重大意義:其一是子承父志,在最適當且急迫時候,完成楊氏族人心頭大願;其二是以電腦編寫,用網際網落(Web Site)方式面世,開創吾族(也可能是全世界)〔E-族譜〕之先例. 2000版〔E-族譜〕中含有兩〔本〕族譜:一為複製初家先生編纂的1977年族譜;另一為今天上網的2000版譜族.兩本新舊族譜同時每日廿四小時上網,使旅居世界各地的族人隨時可以透過電腦上網查閱,並協助編輯部勘誤校正,提升網頁,繼續收集新生代資料以編入新族譜中. 網際網絡族譜好處固然多,但也必須顧慮到不諳電腦或沒有電腦設備的族人的間題.所以,希望能夠將2000版譜族內容另安排付諸油印,裝訂成冊,既可長期珍存,亦可人手一冊,方便〔非電腦族〕隨時查閱,以解決網際網絡族譜之所不遞也.因此,如果2000版譜族付梓後,希望每一家長在能力範園內,為每一個兒女購置一本作為珍存,以認識自己的根源,使他們不會數典忘祖. 沙巴州雅寄楊氏福利會早於公元1946年創立,至今已逾半個世紀.在此段時間,族人的生態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一般而言,族人均能與時俱進:兒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事業多元化,財富增加,生活素質提升,和先人赤手空拳南渡時的情況有天壤之別,這是勤儉者的回饋,是值得我們後人欣慰勉勵的.為自己,為子孫後代,我們應繼續加油. 提到吾族福利會,我們都知道,其宗旨主要有四點: 一:為頒發獎學金,提升族人教育水平,培養人才: 二:為敬老安老,舉辦敬老會,發放福壽金; 三:舉辦團拜及各種康樂活動,維繫族人感情; 四:救濟有特殊需要人士. 數十年來,各屆理事會同人均透過會務的發展,實現和彰顯立會的宗旨和精神,且辦得有聲有色,誠為難能可貴. 不過,本人認為,今後會務發展尚有無限空間.為了提升本會會務運作效能及維繫族人的向心力,我認為福利會可考慮設立兩個小組: 一為青少年培訓小組,設有閱讀,音樂,繪畫,電腦班等,此舉既可培訓人材,也可以激發本族青少年對本會發生感情和愛心. 一為組織〔族譜編輯部〕,訓練或招聘有志青年或中年學習電腦操作和运用有関軟件,可以協助北煌家先生收集新生代資料丶設立新網頁丶解答詢問者來函丶校正錯漏丶提升網頁──這是繁重而且不可中斷的工作. 今2000版譜族已經(出版)上網,它將在網际網落中永遠供族人參閱,故上述工作不能一日忽略.所以這〔族譜編輯部〕也是北煌家先生編纂工作的接班人,他們的聀責將使我族人與電子資訊時代並進.可以免去每隔廿年重修族譜的工作. 當然,這些工作相當專業,故必由受薪者專司其職,以便收更好的效果--這是我對吾會的建議和期望.
|